來源:原創稿件 時間:2024-09-29 20:52
深自砥礪 賡續前行
——中國廣核集團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清潔能源企業掠影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李欣智 見習記者 許冰茹
歷史往往在開啟時就昭示了美好未來。
1994年,伴隨著中國大陸首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商業運行,中國廣核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應運而生。截至目前,中廣核清潔能源在運在建裝機規模突破1.1億千瓦,在運在建核電機組44臺,容量達5116萬千瓦,成為我國最大、全球第二大核電企業。
從國產化率只有1%的大亞灣核電站,到具備核電整機裝備100%國產化能力的“華龍一號”,一路走來,中廣核披荊斬棘,蹚出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核電自主發展之路;
從“借貸建設、售電還錢、合資經營”,到構建起“6+1”產業體系,中廣核深自砥礪,為能源企業現代化建設與高質量發展樹立起一面旗幟;
從碧波萬頃的大亞灣核電基地,到茶香繚繞的寧德核電站,再到熱火朝天的三澳核電建設現場……2024年9月,記者跨越粵、閩、浙三省,見證了中廣核的清潔能源發展之路。
逐夢 從大亞灣啟航
9月中旬的南海之濱,大亞灣核電基地內6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高效運轉,源源不斷的清潔電能被送往各地。截至此刻,大亞灣核電站已安全運行整整30年,累計上網電量接近萬億千瓦時。
大亞灣核電基地航拍圖。中國廣核集團供圖
“大亞灣核電站的效益是名列前茅的,安全運營業績也都保持在國際先進水平。”據中廣核黨群工作部副主任黃超介紹,大亞灣核電基地已連續多年在一系列世界核電領域權威評比中保持優異成績,相關運行指標也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然而,大亞灣核電站在建設之初,曾飽嘗技術受制于人之苦。黃超回憶說:“電站最初建設過程中,連水泥、地板磚這種都需要進口。一個建防波堤用的槽型混凝土塊的價格,在當時能買一臺彩色電視機。”
20世紀80年代,我國在核電技術、人才、設備等方面都一窮二白,大亞灣核電站從建設伊始就面臨著資金壓力大、建材仰賴進口、設備國產化率極低等問題。
為解決建設資金問題,國家創造性地提出了“借貸建設、售電還錢、合資經營”的模式,為大亞灣核電站及后續多個重大項目投資探出一條新路。
為解決人才技術問題,大亞灣核電站從全國電力、核工業領域招集大批優秀人才參與建設,又從中精選了113名骨干員工赴國外學習培訓。學成歸國后,他們成為大亞灣核電站建設和運營的“種子隊”,帶回了當時世界一流核電站的建造經驗及管理技術,成為日后我國核電站技術發展及長期平穩運營的重要根基。
“黃金人”骨干員工證件及物品。見習記者 許冰茹 攝
據黃超介紹:“當時每人的培訓費大約100多萬法郎,按當時金價可以買50公斤的黃金,相當于一個人的體重,所以被稱為‘黃金人’,后來這些人在我國核電發展過程中也的確發揮了黃金般的作用。”
30年來,從大亞灣為啟航,成千上萬的核電人才在這里養成,奔赴到各地為我國核電事業貢獻著智慧與力量;“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從這里萌芽,深植于中廣核人的內心推動著工作順利前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發展理念自這里誕生,并被一代代中廣核人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創新 成就高水平自立自強
深耕核能主業,中廣核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硬道理,持續強化科技創新,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聚焦核電技術創新,中廣核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不斷創新,實現了我國大型核電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建造和自主運營,帶動核電批量化建設和規模化發展。在建成大亞灣核電站的基礎上,1997年嶺澳一期核電站開始建設,中廣核推動國內設備制造企業承擔核電設備的部分國內采購,一舉使設備國產化率達到30%;2010年9月,中廣核以嶺澳核電站二期1號機組建成投產為標志,全面實現百萬千瓦級核電站的自主化發展,改進形成了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品牌CPR1000,總體性能達到同類機組國際先進水平,國產化率提高到64%,此后,紅沿河、寧德、陽江、防城港等一批采用CPR1000型技術的核電站先后開工建設,形成了我國核電批量化、標準化、系列化建設格局。
發力三代核電技術,從2010年開始,中廣核著力打造與國際三代核電技術同臺競技的大國重器“華龍一號”。2014年,國家認定“華龍一號”在多領域核心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是目前國內可以自主出口的核電機型。依托“華龍一號”產業鏈,中廣核累計帶動了5400多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并聯合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開展核電設備國產化研發,實現400多項關鍵設備自主化。2024年5月,隨著廣西防城港4號機組的高質量投產,中廣核“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
“華龍一號”核島及常規島示意模型。見習記者 許冰茹 攝
搶占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先機,中廣核以施工工地和核電站運營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改造為依托,著力開展技術攻關。在浙江三澳核電項目施工現場的控制室內,工地內氣溫、風力、在場人數、車輛信息等數據全部被清晰明確地整合在一塊巨大的顯示屏上。各施工環節中出現的違章操作,都會隨時觸發數字化管控系統的預警功能并發出提醒。這是中廣核將“智慧工地”系統引入實踐的一個具體成果,它成功實現了建設工地安全管理智能化、質量管理可視化、環境管理在線化、工程管理精細化。除了“智慧工地”,中廣核還圍繞電站運行,開發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核電數字化儀控系統——“和睦系統”,該系統可與AR智能檢修平臺、大修遠程QC系統、3DVR實景孿生平臺等協作,以“數智化”賦能,提升核電運行管理水平。
BIM三維可視化系統及VR系統展示。見習記者 許冰茹 攝
在堅守核能主業的基礎上,中廣核還聚焦“核”與“電”,持續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目前已形成包含核能、核燃料、新能源、核技術應用、數字化、科技型環保和產業金融“6+1”產業體系,主動將自身經營發展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和改革創新的浪潮之中。系統實施“華龍一號”、先進堆型、小型壓水堆等戰略專項,夯實核能發展技術基礎;開展先進燃料研發,保障核能產業可持續發展;加大光熱、海上風電等業務發展力度,提升新能源產業核心能力;深化布局核醫療設備,激發非動力核技術應用領域新動能;部署實施智能核電項目,強化數字化產業自主實力。
從1%到100%,從資金人才技術嚴重短缺到第三代核電批量建設,再到“6+1”產業體系形成,中廣核實現從跟跑到領跑,從“小學徒”到“領跑者”的完美蛻變。
履責 盡顯央企最亮底色
“在山里的,住在茅草房,三餐地瓜飯,一條破褲全家穿;在海邊的,三代共一艙,四季在漂泊,一張破網求生活。”這是20世紀80年代《人民日報》關于福建寧德的一篇報道。曾經的福建寧德硤門畬族鄉的柏洋村,是閩東沿海地區典型的貧困村。而今,這里的道路縱橫,茶山郁郁蔥蔥,家家戶戶都蓋起了嶄新的小樓,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典范。從貧困村到小康明星村,柏洋村的脫貧致富,中廣核福建寧德核電站功不可沒。
“從電站開工建設那一天,他們就積極落實共享發展理念,通過簽訂承包商營地租賃合同、完善配套設施、吸引人才返鄉等方式,共同建設永和新村片寧德核電服務區,實現了柏洋村借力核電大跨越的愿景。”柏洋村黨委委員、村副主任王麗芳介紹說。2012年,柏洋村全村實現社會總產值14.7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4.3億元,村財總收入5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850元,成為閩東地區脫貧發展的一面旗幟。
9月19日,柏洋村黨委委員、村副主任王麗芳介紹柏洋村發展歷史。見習記者 許冰茹 攝
柏洋村是中廣核助力鄉村振興、帶動社區發展的一個縮影。據介紹,秉承“建設一個項目、帶動一地經濟、造福一方人民”的理念,促進發展與改善民生并重的思路,中廣核成功推動深圳大鵬社區、陽江東平鎮、寧德漁井村、蒼南綠能小鎮等一批核電基地周邊村鎮崛起,成為當地富起來、靚起來的樣板。整合資源,與地方文旅部門聯合設計核電工業旅游線路并積極推廣,展示核電工業之美和地方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在加強核電科普教育、增強核電公開透明的同時,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堅決履行促進共同富裕社會責任,在廣東、廣西、新疆、內蒙古、四川等地扎實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累計派出掛職干部102名,投入無償幫扶資金6.8億元,2018-2023年連續6年獲得最高等級“好”的評價。堅持科技幫扶、產業幫扶與教育幫扶同步,打造廣西百色農產品輻照保鮮項目、廣西樂業風電扶貧示范項目、中廣核“白鷺班”等標志性工程,實現與當地的融合發展、利益共享。
寧德核電站及“和茶”茶園航拍圖。中國廣核集團供圖
大亞灣前白鷺潛,寧德茶園芳茗甜。作為以清潔能源為主責主業的中央企業,中廣核充分發揮清潔能源主力軍的示范引領作用,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徹落實在研發、建設與運營的方方面面。在大亞灣核電基地,中廣核堅持加強與原生態的共生融合,長期展開陸生生物保護、海洋生物保護及棲息地保護,對周邊環境進行持續監測,力求構建更和諧的大亞灣生態圈。在寧德核電站內,中廣核保留了200余畝原始白茶園,不僅為當地居民創造了近300個就業崗位,也以其綠色環保無農藥的特性,打響了“和茶”的名號,造就了核電站融入地方綠水青山保護實踐的經典案例。
面向未來,善用自然的能量,中廣核在創建世界一流能源企業的征途上,步履鏗鏘,闊步前行!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