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新聞網 時間:2024-06-24 17:45
——訪中國能建中電工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陳繼平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趙坤
6月21日,中國能建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在澳門舉辦了“綠色低碳 融合共享——全球綠色低碳能源數字轉型發展論壇”。該論壇為澳門第15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9個平行論壇之一。論壇立足不同地區的國情實際、資源稟賦與電力供需,分享最具安全性、可靠性與經濟性的能源電力架構優化方案,探討能源數字化轉型和綠色低碳轉型之間的關系,推動“能源+”融合發展,數能融合推動能源行業智慧低碳轉型,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支撐。
會議期間,中能傳媒記者視頻采訪了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陳繼平,就能源融合發展、數字化轉型等熱點問題進行了采訪。
中能傳媒:我們知道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工程”)技術力量雄厚,能否請您介紹一下貴公司的基本情況?
陳繼平:非常高興參加全球綠色低碳能源數字轉型發展論壇,與大家相聚一堂,共話“能源電力行業智慧低碳轉型”。
中電工程創立于1950年,是世界500強企業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2023年排位256名)的二級核心子集團,也是全球最具規模的能源勘察設計咨詢企業,在ENR全球工程設計企業中位列第二,2020-2023年連續四年位列中國工程設計企業60強榜首。我們長期為政府部門、投資方等主體提供高端規劃咨詢、能源電力轉型、能源融合發展等全方位的一體化解決方案與服務,現有27家國內外子企業,員工近3萬人,業務范圍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們擁有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16人、行業勘察設計大師90人,主編、參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900余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1項,曾完成世界最大風光儲輸工程、世界最高電壓等級特高壓輸電工程等眾多“世界之最”和“中國之最”工程,是中國能源電力行業的“國家隊”和“排頭兵”。
中能傳媒:您在介紹中提到了能源融合發展。能否請您分享一下對數能融合的認識以及中電工程在該領域的發展成果?
陳繼平: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國際共識。能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和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正面臨著統籌低碳轉型與安全保供的雙重壓力。能源數字化,是新時代下推動我國能源產業升級換代的重要引擎,更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打造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實踐。加速推動“能源”與“數字”融合,可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更高效地支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其重要戰略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 面:
一是“數字賦能” 加速能源產業智慧高效轉型,為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撐。數字技術在能源系統中的創新應用,將不斷驅動能源革命,加速能源生產方式的轉變、能源利用方式的重構和能源商業模式的演化,提升能源資源配置的優化程度和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中電工程堅持強根立本、創新驅動,錨定“兩商”定位(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服務商和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投資商),以數字賦能持續帶動自身業務環節升級。在技術應用上,我們既實現了從傳統系統設計向智慧電廠、智能電網等新型系統設計的理念升級,也實現了從傳統二維設計到三維可視化設計的技術轉變。我們形成了覆蓋全專業的數字化設計(BIM)應用體系,并自主開發數字化協同設計平臺和數字工程集成系統,大幅提升了設計工作的及時性、一致性和準確性;在工程運行中,我們以數字化技術賦能項目的運維管理。在張北風光儲輸示范工程中,我們通過數字化技術,開創了世界首個的風光儲輸四位一體聯合發電控制和調度模式,既能通過多能互補技術實現電源聯合控制,有效解決新能源的波動性、隨機性問題,又能推動“源網荷儲”深度互動,提升新能源大規模并網消納能力。在平臺開發上,我們積極開展大模型運算、AI算法訓練等工作,成功自主研發中電工程30·60碳達峰碳中和數據分析服務平臺、智慧能碳/電碳綜合信息管服平臺等系列前沿技術平臺,并聯合地方政府搭建了多個省級能源大數據中心,為能源安全供應和清潔轉型保駕護航。
二是“數能協同” 催生能源跨產業融合新模式,為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夯實底座。在全球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數據資源正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充分的流通和使用。可以預見到,未來全球將面臨“比特”(算力)和“瓦特”(能源)雙重壓力,“算力+能源”的融合發展,是解決供需矛盾的關鍵路徑之一。
中電工程堅持規劃先行、精準施策,以模式創新加速推動“算電協同”一體化建設。在規劃階段,我們聯合國家信息中心,搶抓算力“全國一張網”起步先機,創新推動“算力網”與“電力網”一體化規劃,統籌算力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布局,積極構建“國家算力網”與“綠色電力網”協同發展機制,從而實現算力負載與電源負荷的協同調節平衡。在建設階段,我們以“投建營一體化”方式,投資建設了首個獲得國家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的“東數西算”項目——甘肅慶陽“東數西算”智慧零碳大數據產業園示范項目,形成數能融合發展的典型范式。在項目中,我們創新提出了風光儲、算力負荷等多要素融合互動、跨越物理空間的“源網荷儲算”一體化綠色零碳數據中心解決方案,通過跨區域綠色交易,為算力負載靈活提供綠色低價電力,間接將清潔能源資源優勢轉為產業發展優勢。此外,我們還在同步開發建設寧夏中衛“東數西算”樞紐源網荷儲智慧零碳數據中心,推動貴州貴陽、安徽蕪湖、廣東韶關等樞紐節點的布局和開發。
下一步,中電工程將繼續狠抓數字技術變革新機遇,充分發揮能源電力領域全產業鏈優勢以及集團平臺優勢,聚焦能源數字化,以加快科技創新為著力點,助推能源行業智慧低碳轉型。
中能傳媒:對于能源數字化轉型的未來發展,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陳繼平:關于能源數字化轉型,我談幾點認識與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是建議各方推動“算力網”與“能源網”的一體化規劃建設。當前“算力網”的發展,與當年“能源網”的建設有著諸多相似相通之處。我們可以借鑒“能源網”發展經驗,在“算力網”建設初期,就統籌做好總體謀劃與長遠布局,實現算力與電力的協同發展。在這方面,我們做出了探索,也有成功經驗與方案,我們愿為各方“算力網”建設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
二是建議各方協同加強能源數字化技術創新。各方應補強打通能源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環節,加強在“算電協同”規劃運行、能源數字化技術、關鍵技術裝備等領域的互動交流,發揮各自人才技術優勢,在推動技術共享與創新合作、工程投資與示范共建等方面采取更多的務實舉措。
三是建議各方加大能源數字化領域的金融支持。能源數字化轉型需要大量的資金帶動,各方應出臺更多的支持性金融政策,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優惠貸款、創新金融產品、發行綠色債券等方式,來支撐能源數字化領域的創新與發展。
低碳轉型,向“綠”而行。中電工程愿攜手各方伙伴,推動更多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工程項目落地,為全球能源綠色發展和降碳減排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