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新網 時間:2024-09-26 11:32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月25日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的“含金量”顯著提升,發展的“含綠量”明顯增加。
發布會現場。袁秀月 攝
本世紀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約1/4來自中國
黃潤秋介紹,2023年全國重點城市PM2.5的平均濃度是30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了54%,重污染天數下降了83%,優良天比例也連續4年達到了86%以上。全國地表水體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89.4%,比十年前提高了25.3個百分點。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4.02%,本世紀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約1/4來自中國。
在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方面,累計淘汰落后煤炭產能10億噸、鋼鐵產能3億噸、水泥產能4億噸;95%以上煤電機組和45%以上的粗鋼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電力體系和清潔鋼鐵生產體系。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從十年前的67.4%下降到去年的55.3%;燃煤鍋爐也從近50萬臺減少到不足10萬臺;還完成了北方地區3900萬戶的清潔取暖和散煤治理改造。
在交通運輸綠色轉型方面,十年來累計淘汰高排放車輛超過4000萬輛,新能源公交車占比由十年前的不到20%提高到去年的80%以上,大宗貨物清潔運輸水平也在持續提升。
同時,中國還展現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作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推動達成“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成為全球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我國大氣污染治理進入深水區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開展“藍天保衛戰”取得一定成效。現階段,大氣污染防治新的難點和重點在哪里?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過去十年,我們國家細顆粒物(PM2.5)濃度顯著下降,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我們大力推動落后產能淘汰和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全面打擊違法違規排污行為,取得積極成效。
“但是目前這些措施帶來的減排紅利已大幅減少,我國大氣污染治理進入深水區,未來要更多依靠產業、能源、交通結構的綠色低碳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趙英民說,近年來我國春季沙塵、夏季異常高溫、秋冬季高濕靜穩等不利氣象因素頻現,也給大氣環境質量帶來了較大沖擊。可以說,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任重道遠。
他表示,生態環境部將以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為抓手,扎實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以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讓老百姓的藍天幸福感更可持續。
我國保持良好的核安全記錄
核安全是核電發展的生命線。國家核安全局局長董保同表示,這些年來,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在確保核安全方面做了很多扎實的工作,包括依法壓實企業的主體責任、堅持最高標準最高質量等。
在核安全監管方面,他介紹,從核電站的選址、設計到建造、調試、運行,以及將來的退役和一些重要設備的制造,都實行全過程許可。而且,在一些關鍵環節設置了若干個控制點,都要進行現場檢查,不達標準決不放行。同時,對輻射環境的監測是全天候的,包括流出物的監測、輻射環境質量的監測等,有1834個輻射環境監測點,24小時全天候在運行。
董保同表示,截至目前,我國已經頒發運行許可證的核電機組57臺,建造許可證的30臺,核準待建的15臺,加起來共102臺。我國核電技術已經實現二代向三代的迭代升級,四代技術陸續開始應用,整體上我國核電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從核安全角度看,我國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記錄,環境監測數據沒有監測到異常,從整體上保障了核事業高質量發展。(袁秀月)
責任編輯: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