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網 時間:2024-08-22 11:33
據日本《產經新聞》8月17日報道,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三菱重工)等企業已經生產出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開發的重要零部件。這些零部件需耐受與太空探測器重返大氣層時相當的嚴苛熱負荷,借助日本獨有的先進加工技術才得以完成。
報道稱,核聚變發電被認為是新一代能源技術,日本在相關研發領域的技術實力正在增強。
利用核聚變反應的新型發電方式與太陽持續產生能量的原理相同,被喻為“在地面上制造太陽”。
發生核聚變反應需要穩定地維持高溫、高密度的等離子體(繼固體、液體、氣體之后的物質第四種狀態)。
負責保證等離子體純度的是被稱為“分流器”的裝置,它會將核聚變過程中產生的氦等雜質轉化為氣體排出。如果雜質存在于等離子體中,等離子體的溫度就很難上升,也就無法保持穩定的核聚變反應。因此,分流器可以說是核聚變反應堆中最重要的設備之一。
分流器位于封閉等離子體的真空容器下部,是唯一能直接束縛等離子體的裝置。其耐受的熱負荷最高可達每平方米2萬千瓦,超過小行星探測器重返大氣層時承受的熱負荷。由于需要耐受如此高的負荷,在構成核聚變反應堆的設備中,它被認為是制造難度最大的。
分流器由日本、歐洲和俄羅斯各自負責制造的零件組合而成。其中,日本負責的“外部垂直靶”(OVT)主要由三菱重工和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開發和制造。
去年,“外部垂直靶”通過了ITER機構的認證測試。這在全球尚屬首次,證明其能夠承受核聚變反應堆嚴苛的熱負荷。現在,日方完成了實際機器大小的原型機,為實際機器的批量生產做好了準備。
分流器是由54個“外部垂直靶”連成的一個巨大環狀設備,是真空容器的底部。加上備份,預計將生產58個“外部垂直靶”。
“外部垂直靶”高約1.5米,寬約0.6米,其表面被3300個鎢塊覆蓋。58個“外部垂直靶”大約需要20萬個鎢塊。鎢塊雖然小得足以放入孩子的手掌中,卻隱藏著能耐受嚴苛熱負荷的秘密。
鎢在金屬中熔點最高,熱膨脹率低,可耐受超高溫環境。即便如此,如果反復暴露在等離子體的超高溫下,也有可能變形開裂。
從事金屬精密加工等業務的日本A.L.M.T.公司,能獨家生產耐受熱沖擊且不開裂的鎢。其生產的鎢塊即使承受1000次20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負荷也不會出問題,這是ITER機構所要求性能的3倍以上。
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ITER項目部的高級研究員關洋治自豪地說:“只有日本才能制造出不會開裂的鎢。”“外部垂直靶”對側的零部件“內部垂直靶”的制作由歐洲方面負責,使用的也是A.L.M.T.公司的鎢塊。
A.L.M.T.公司不僅生產材料性能非常優異的鎢,而且在鎢塊的形狀和配置上也下了工夫。
鎢塊與鎢塊之間存在微小的縫隙,必須防止那里受熱后導致鎢塊側面熔化。因此,會將鎢塊的一端稍稍抬高,使其像屋頂一樣,以保護旁邊鎢塊的側面。
不同的地方受熱的方向不同,所以鎢塊的形狀也會略有不同。這就需要確保誤差在0.5毫米以內,而日本企業的精密制造和組裝技術使生產這種鎢塊成為可能。
那么,為什么鎢塊之間有縫隙呢?鎢塊上有銅合金冷卻管,可以讓冷卻水流過。銅的熱膨脹率高,和鎢受熱伸長的程度有差異。為應對這一差異,需要留出適度的縫隙,而以高精度生產這種鎢塊的工藝也是三菱重工獨一無二的技術。
責任編輯: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