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浙江省發改委 時間:2024-11-04 16:03
11月1日,浙江省發展改革委關于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623號提案的答復,文件指出,推動“光伏+”各類應用場景建設。省能源局牽頭,加強國家首批風光資源普查成果應用,不斷提高光伏滲透率。持續推動“光伏+”各類應用場景建設,深挖分布式光伏潛力。因地制宜利用荒坡、灘涂、茶園、養殖魚塘等未利用地,推動生態友好型復合地面光伏。積極推動海上光伏發展,支持在核電溫排水區、海上風光同場建設集中式光伏電站。到2030年,力爭全省光伏并網裝機達6000萬千瓦以上。
原文如下:
省發展改革委關于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623號提案的答復
胡少羿、潘亞嵐、顏瑤卿委員:
你們在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領銜的《關于科學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建議》收悉。經認真研究并會省經信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教育廳、省人力社保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統計局、省能源局等部門,現答復如下:
一、我省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情況
(一)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一是加快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能源工作,高位謀劃部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和保供穩價三年行動,并將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和保供穩價工程列入本屆政府“十項重點工程”之一。核電項目建設工作有序開展,三澳核電一期、三門核電二期常規島建設有序推進,金七門核電項目已完成核準。風光抽蓄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長,全省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5659萬千瓦,已提前實現了“十四五”風光倍增目標。煤電機組改造工作進展順利,電力裝機結構持續優化。清潔電力入浙進展順利,白鶴灘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建成投產;甘電入浙±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前期工作有序開展。
二是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聚焦產業結構調整、用能結構優化、能效水平提升,統籌推進鋼鐵、建材等七大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深入推進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成功創建了國家首個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示范區。大力推廣應用綠色低碳先進適用工藝、技術、裝備,組織實施工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迭代完善儲備項目庫,近三年累計組織300余項省重點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項目,推動市縣聯動實施6000余項節能降碳改造項目。印發《浙江省推動新能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2023-2025年)》,構建“1+4”政策體系,加快培育發展新能源制造業。
三是開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深化能源領域數字化改革,建成國內首個標準化能源大數據中心,建成“節能降碳e本賬”應用場景。深化區域能評2.0版改革,實現12個省級高能級戰略平臺、134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域能評全覆蓋。在全國率先推動覆蓋11個地市的重點行業企業用能預算管理試點和重點用能單位化石能源預算管理,優化能源資源要素配置。鼓勵重點用能單位購買省外綠證綠電,推動全社會節能降碳。
(二)全省碳足跡管理體系初步建立
一是推進構建全省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2024年4月,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出臺《浙江省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工作方案》,明確了14項重點任務以及各相關部門責任分工,并提出了全省碳足跡核算標準、應用示范等工作目標。同時,綜合考慮我省產業發展、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及外貿出口等情況,制定52項重點產品清單,覆蓋鋼鐵、水泥、紡織等行業產品,先行推動碳足跡、碳標識實踐。
二是建立符合國際通用框架的碳足跡核算標準體系。充分參考ISO 14067、PAS 2050等國際標準,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牽頭推進《浙江省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浙江省產品碳足跡評價通則》《浙江省產品碳足跡評價指南 紡織和服裝類》3項省級地方標準制定,在全省層面規范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方法及流程,為推動我省標準規范與國際銜接互認打下基礎。
三是建設全省統一的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省發展改革委牽頭上線公開通用、服務企業的省級產品碳足跡管理平臺,為企業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提供全流程公共服務,支撐企業開展碳足跡核算、自我聲明及數據質量評價等服務。目前,數據庫已積累新能源汽車、紡織、造紙、鋼鐵等多種產品的碳足跡以及全省電力、熱力碳排放因子等20余條本地化數據,并內置70余個產品工序模型,為企業開展碳足跡核算提供了基礎能力支撐。
四是開展產品碳足跡碳標識認證與應用實踐。2023年3月國家認監委正式批復支持浙江省開展“雙碳”認證綜合試點以來,積極推動湖州、紹興等多地啟動碳足跡碳標識試點實踐,目前全省已開展十余個典型紡織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和認證試點示范。紹興市構建標準、方法、規則、標識“四統一”的紡織碳足跡標識認證制度體系,探索“A+B”的認證模式。湖州重點圍繞電池、電梯兩大產業探索開展雙碳認證,正式印發《湖州市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認證試點工作方案》,推動出臺激勵政策。
(三)“雙碳”專業人才加快培育
一是加強雙碳人才培養的工作部署。印發《浙江省碳達峰碳中和專業人才培養實施方案》,從“雙碳”高等教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綜合管理和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工作部署。同時,全省深入實施先進制造業技能強基行動、數字高技能人才倍增等六大行動,并開展碳排放管理員、碳匯計量評估師等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標注的134個綠色職業的技能培訓,2021年至今累計培訓5萬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36萬人。
二是加快集聚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十四五”以來,省自然科學基金支持“雙碳”領域重大項目14項,“雙碳”領域青年項目19項,累計培育“雙碳”領域省級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5名、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6個,引進“雙碳”領域科技領軍人才21人、青年科技人才12名。
三是推進“雙碳”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推進浙江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浙江工業大學碳中和創新研究院等建設,建成浙江大學浙江省清潔能源與碳中和重點實驗室、浙江工業大學碳減排與碳監測技術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8所學院11個相關平臺。支持浙江大學等高校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學科建設省登峰學科,逐步增加“雙碳”相關學科專業招生計劃。“雙碳”相關領域“十四五”教學改革項目立項22項。
四是推動“雙碳”職業教育和技能認定。支持17所高職院校開設新能源汽車、綠色低碳技術等“雙碳”領域專科專業,35所中職學校開設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組織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設置“雙碳”領域發展賽項,推動職業技能提升。開展“雙碳”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全省備案認定機構5家,目前已完成碳排放管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87人,發放證書57人。
二、下一步工作
(一)關于完善碳足跡管理體系
一是完善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優化碳足跡核算功能,豐富背景數據庫建設。持續完善紡織產業碳排放過程因子庫和碳足跡數據庫,分階段推進光伏、新能源汽車、電池、化工等重點行業碳足跡數據庫建設,逐步拓寬覆蓋行業和領域,不斷提升數據顆粒度和因子準確度。
二是完善雙碳標準和認證體系。省市場監管局牽頭,創新“雙碳”標準供給,加快制定碳足跡核算與評價省級地方標準,分行業、分產品穩步開展碳足跡、碳相關管理體系和服務認證等標準研制,加快制定發布《碳排放基礎數據元規范》等關鍵亟須的涉碳標準,明確數據質量和溯源性等要求。
三是推廣碳足跡碳標識應用示范。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率先探索建立紡織、光伏、新能源汽車、電池等重點產業鏈應用場景,推動細分行業、典型產品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認證示范及應用。配合國家“兩新”戰略,以電子產品、家用電器、新能源汽車等大型消費品為重點方向,有序推進碳標識在消費品領域的推廣應用,鼓勵大型商超、電商采銷碳標識產品。
四是推動區域互認與國際銜接。省生態環境廳牽頭,在保障數據隱私和安全的前提下,推動區域內及國際上數據庫的互聯互通,實現數據互認互信。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國際相關方溝通對接,支持相關機構、龍頭企業主動參與碳足跡相關國際活動和學術交流,以及相關標準規則的制修訂,推動核算規則、認證結果等的銜接互認。
(二)關于擴大綠色能源供給與消費
一是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海上風電是我省“十五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點,省能源局牽頭,統籌海上風電發展實施方案,加快近海風電項目建設,力爭“十五五”中期全部建成投產。加快推進蒼南200萬千瓦深遠海示范項目建設,全面推進國家批復的新一輪國管海域風電項目建設。加快建設華東深遠海風電母港項目,有效保障深遠海項目規模化開發。力爭2030年,海上風電裝機占全省能源裝機的比重由3%提高至10%左右。
二是推動“光伏+”各類應用場景建設。省能源局牽頭,加強國家首批風光資源普查成果應用,不斷提高光伏滲透率。持續推動“光伏+”各類應用場景建設,深挖分布式光伏潛力。因地制宜利用荒坡、灘涂、茶園、養殖魚塘等未利用地,推動生態友好型復合地面光伏。積極推動海上光伏發展,支持在核電溫排水區、海上風光同場建設集中式光伏電站。到2030年,力爭全省光伏并網裝機達6000萬千瓦以上。
三是積極拓展氫能應用場景。省能源局牽頭,加快推進氫能制儲運加用全環節發展,布局建設加氫站網絡體系,擴大交通領域氫能替代規模,積極拓展能源領域應用場景。建設氫儲能電站,推進天然氣管道摻氫、摻氫燃機等示范項目建設,發展“氫醇氨”一體化模式。
四是持續提升綠電和綠證消費規模。省能源局牽頭,鼓勵社會各用能單位主動承擔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社會責任。推動用電企業參與綠電和綠證交易。加強與省外綠電和綠證資源方對接,持續提高全省綠電在中長期交易電量中的占比。推動本地綠電和綠證就近消納和交易。鼓勵外向型企業、行業龍頭企業購買綠證、使用綠電。強化高耗能企業綠電消費責任,按要求提升綠電消費水平。探索可再生能源消費承諾制,鼓勵高耗能企業通過購買一定比例綠證保障新上項目用能需求。
(三)關于加快“雙碳”人才培養
一是加強雙碳專業人才培育和引進。省人力社保廳牽頭,持續加強政策協同,聚焦教科人一體化發展,加強科技創新資源統籌,推進人才計劃和科技項目融合,推動人才、平臺、項目、資金一體化配置。持續加強雙碳人才培養,依托省級科技人才項目,持續推動“雙碳”領域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和引進工作,未來將堅持突出重點,聚焦氫能、儲能、海洋碳匯、林業碳匯、氣候變化等領域,重點支持科創走廊等重點區域和依托省級及以上實驗室等科創平臺的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型企業等用人單位引育高層次人才,重點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育支持力度,打造戰略科技力量梯隊。
二是推進“雙碳”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省教育廳牽頭,深入實施“雙一流 196工程”和“十四五”一流學科建設工程,加大“雙碳”類學科建設投入力度。完善相關學科專業布局結構,鼓勵高校增設一批儲能、氫能、碳匯、綠色金融等“雙碳”相關急需緊缺專業。加大教學資源建設,持續推進“雙碳”領域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繼續支持已立項的綠色低碳相關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持續深化綠色低碳領域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推動國際交流合作,爭取籌辦2024年“能源與碳中和”國際產學研用會議,推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合作科研。持續選派“雙碳”相關專業骨干教師赴世界知名大學和學術機構進修。
三是提升“雙碳”人才技能和水平。省人力社保廳牽頭,支持碳足跡核算、認證、管理等服務機構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培養高水平專業人才,提供科學嚴謹、系統規范的專業服務。加快開發“雙碳”職業省級評價規范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持續推進“雙碳”領域企業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自主評價,支持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開展職業社會化評價,進一步擴大全省備案“雙碳”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數量。創新產教融合機制,構建與浙江雙碳領域產業布局特點相適應的產教緊密融合新型平臺,打造一批省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市域產教聯合體和縣域產業學院。
衷心感謝您們對我省“雙碳”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聯系人:省發展改革委環資處 劉敏;聯系電話:0571-87055084。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4年7月9日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