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2024-05-08 20:37
伴隨全球能源轉型和碳減排的加速推進,儲能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全國各地紛紛搶抓良機,多個省份優化調整配儲、獎補、電力交易等相關政策,落地多樣化儲能項目。
近期,陜西省先后出臺《陜西省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5年)》《陜西省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實施方案》,劍指儲能新賽道,旨在打好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綠色牌”。那么,陜西發展新型儲能有何成效,未來將如何進一步發展新型儲能?
多措并舉助推產業壯大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530萬千瓦/7768萬千瓦時,較2023年底增長超12%,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長超210%。
“新型儲能日益成為我國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技術,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及推動能源生產消費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痹趪夷茉淳纸张e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說。
“中國總體儲能技術處于全球第一梯隊。預計未來,新型儲能會成為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和主體?!敝袊茖W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陳海生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分論壇——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論壇上說。
利好環境下,陜西新型儲能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近日,國內規模最大臺區分布式儲能項目在陜西投運。項目共部署安裝149套臺區分布式儲能設備,合計規模約14.1兆瓦/30.0兆瓦時,覆蓋陜西多個縣市區域近8000平方千米。
陜西省發展改革委相關人士表示,陜西明確支持電網替代性儲能發展。《陜西省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5年)》強調,在電網關鍵節點布局新型儲能,增強電網調節能力和穩定性。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4月底,陜西省有約4300家儲能相關企業。從新型儲能產業鏈角度看,以儲能變流器技術研發、測試設備研發和系統集成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在陜西占有相當大比重。
新型儲能產業由于科技含量高、帶動性強,對科技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量大、聚合力強。
背靠西北地區國內儲能發展的廣闊市場,陜西已有6所高校開設了儲能專業,為儲能產業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其中,西安交通大學是首批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高校之一,成為儲能產業培養創新型高層次拔尖人才的試驗田。
打造聚集發展生態圈
記者注意到,陜西發力新型儲能早已有跡可循。近年來,陜西太陽能光伏、乘用車(新能源汽車)重點產業鏈產值規模均已突破千億元?!靶履茉串a業蓬勃發展,為新型儲能提供了完備的制造業配套環境和供應鏈基礎,給企業創造了良好生長環境?!标兾魇√柲苄袠I協會會長安福成說。
搭乘行業“風口”,陜西眾多企業快速崛起。
記者了解到,近日并網成功的湖北應城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示范工程,采用了西安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創新研發的壓縮機組。它是壓縮空氣儲能系統中的關鍵核心技術裝備。
西安領充創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聚焦新能源汽車智能充放換電和新能源儲能微網兩大領域,開發了全系列交直流充電系統、分布式儲能系統、充放電仿真智能測試系統和綜合能源平臺等多種產品。
在西安奇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營銷總經理馬金鵬看來,新型儲能融合了人工智能、能量存儲、數字孿生、大數據等多種學科。企業應更多關注優化算法、調整控制系統,與不斷快速演進的電力市場相匹配。為此,公司將長壽命電芯、電池管理系統、高性能變流系統、主動安全系統和高效能管理系統融于單個機柜,形成一體化即插即用的智慧能量塊產品,讓大規模儲能電池簇有了“智能大腦”。
在陜西西安西咸新區,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盛弘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綠能慧充數字技術有限公司等一眾企業紛紛布局儲能產業,不斷提升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目前,陜西正加速形成“新能源+儲能”及源網荷儲一體化產業體系,全力打造新能源產業聚集發展的生態圈,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責任編輯:閆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