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城市報 時間:2024-03-12 16:47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電網調峰儲能和智能化調度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加強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建設各項重點任務作出系統部署。其中,新型儲能建設成為關注的重點。
在受訪專家看來,我國新型儲能發展迅速,對我國電力系統低碳轉型具有重要意義。雖然傳統儲能形式技術已相對成熟,但是新型儲能在調節能力、響應速度、靈活性等方面更具優勢。
儲能市場需求將持續增加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指出,隨著風光等新能源裝機規模持續擴大,新能源出力波動性日益增強,對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目前,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尚難以完全適應新能源發展需要,導致電力運行高峰時段頂峰能力不足與低谷時段消納問題并存,成為影響電力供需平衡、制約新能源高效利用的突出問題。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吳微向中國城市報記者分析,新能源滲透率不斷提升,其周期性與波動性導致調峰壓力加大。目前風電和光伏裝機已超過10.5億千瓦時,而風光出力隨機性較強,容易受到氣象條件的影響。而我國電力系統中靈活性電源較為稀缺,新能源滲透率提升給電力系統平衡帶來較大的壓力。
在他看來,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第三產業和居民用電占比不斷提升,同時工業用電中電子設備用電比重也在增加,這也導致用戶側負荷波動更加劇烈,增加了調峰需求。
儲能能力建設是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的主要舉措之一。
《指導意見》明確,做好抽水蓄能電站規劃建設,推進電源側新型儲能建設,優化電力輸、配環節新型儲能發展規模和布局,發展用戶側新型儲能,推動新型儲能技術多元化協調發展。
根據中電聯預測,電力供應方面,2024年我國并網風電將達到5.3億千瓦、并網太陽能發電7.8億千瓦,并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合計裝機規模將超過煤電裝機,占總裝機比重上升至40%左右,部分地區新能源消納壓力凸顯。
這意味著,儲能市場需求將持續增加。
吳微表示,儲能是促進新能源消納、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關鍵技術。隨著“雙碳”戰略的不斷推進,以風電和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占比將不斷提升。而我國電源側靈活性資源稀缺,依靠煤電進行調峰的潛力已挖掘待盡。未來隨著新能源滲透率的進一步提升,電力系統平衡壓力會進一步加大,對儲能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
“不過,現有的儲能設施規模相對較小,分布不均衡,難以滿足快速變化的電力需求。”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儲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還面臨著成本、技術、政策等多方面的挑戰。
多地加碼布局新型儲能產業
記者注意到,《指導意見》多次提到新型儲能。
什么是新型儲能?“新型儲能涵蓋的技術路線較多。一般認為,除了傳統的抽水蓄能之外,其它儲能技術都可以歸納到新型儲能的范疇。然而,目前最主流的新型儲能技術仍然是鋰電儲能,其市場份額占90%以上。”吳微說。
“十四五”以來,國家持續出臺《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等新型能源相關政策,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型儲能。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出臺了新型儲能專項規劃、實施方案或指導意見。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梳理,2023年,我國共發布653項儲能直接和間接相關政策,其中國家層面政策60項,廣東、浙江、山東和江蘇4個省份發布政策數量較多。27個省份發布儲能裝機目標,總規模達84吉瓦。內蒙古、河南、廣東、湖北、廣西等省份更是進一步提高了新型儲能裝機目標。
在政策鼓勵下,我國2023年新型儲能發展迅速。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裝機規模。
截至2023年底,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排名前5的省份分別是:山東、內蒙古、新疆、甘肅、湖南,裝機規模均超過200萬千瓦,寧夏、貴州、廣東、湖北、安徽、廣西等6省份裝機規模超過100萬千瓦。從區域分布來看,華北、西北地區新型儲能發展較快,裝機占比超過全國50%,其中西北地區占29%,華北地區占27%。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多地加碼布局新型儲能產業。
廣東省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3年廣東省出臺推動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系列政策,組建全國唯一的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新型儲能在建項目100個、總投資2290億元,肇慶寧德時代二階段工程等項目動工建設,佛山寶塘新型儲能電站建成投運、是我國一次性建成最大的電網側獨立儲能電站,新型儲能電站裝機規模突破160萬千瓦,廣東成為全國儲能電池產業配套最全的地區。
作為傳統能源大省,山東省2024年全省能源工作會議指出,2023年能源發展內生動力更加強勁,推動一批能源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蓬勃興起,特別是新型儲能發展走在前列,規模達到375萬千瓦,穩居全國首位。
新型儲能更靈活調節能力更強
同時,抽水蓄能電站建設也在穩步推進。《指導意見》提出,做好抽水蓄能電站規劃建設。綜合考慮電力系統需求和抽水蓄能站點資源建設條件,在滿足本地自用需求的基礎上,優化配置區域內省間抽水蓄能資源,統籌規劃抽水蓄能與其他調節資源,合理布局、科學有序開發建設抽水蓄能電站,避免盲目決策、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嚴防生態安全隱患。
記者了解到,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全球海拔最高的大型抽水蓄能電站——道孚抽水蓄能電站于日前開工建設,總裝機容量210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29.94億千瓦時,可將600萬千瓦左右隨機波動的太陽能發電調整為穩定的電源。
與抽水蓄能等傳統儲能形式相比,新型儲能有什么優勢?
吳微坦言,傳統的抽水蓄能具有存儲容量大、技術成熟、充放電時長久等優點。“但抽水蓄能布局受地理因素制約,同時應用場景較為有限,主要滿足電力系統調峰需求。與抽水蓄能相比,新型儲能的主要優勢有:第一,不受地理條件約束,新型儲能在電源側、電網側與用戶側均存在應用場景,可以滿足不同應用需求;第二,容量配置靈活,新型儲能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裝機容量可以包含千瓦到兆瓦等不同級別的應用需求;第三,調節能力強,新型儲能充放電響應迅速,除了滿足調峰需求外,還可以應用于調頻、黑啟動等不同的輔助服務需求。”他說。
詹軍豪補充說:“新型儲能具有響應速度快、儲能密度高、靈活性好等優勢。比如,電化學儲能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充放電過程,能夠快速響應電力系統的需求變化;而超級電容器儲能則具有極高的儲能密度和極快的充放電速度,可以作為電力系統的備用電源或瞬時功率支撐設備。”
具體來看,《指導意見》提到,鼓勵新能源企業通過自建、共建和租賃等方式靈活配置新型儲能,結合系統需求合理確定儲能配置規模,提升新能源消納利用水平、容量支撐能力和涉網安全性能。對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新能源基地,合理規劃建設配套儲能并充分發揮調節能力,為支撐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外送、促進多能互補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新型儲能建設將為新能源行業帶來諸多機遇。吳微告訴記者,目前新型儲能以鋰電儲能為主。新型儲能發展能夠拓寬目前鋰電產業的應用領域,強化鋰電產業的規模經濟,加強中國鋰電產業在全球的領先地位。同時,儲能作為需求側響應資源,可以參與用戶電價管理、用戶側輔助服務等,推動智能電網與智慧能源等領域的發展。
奧優國際董事長張玥表示,推行新型儲能建設有利于拓展新能源消納空間,提高新能源發電量占比;增加新能源投資信心,刺激市場需求;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技術創新、協同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提升新能源行業競爭力,助力實現全球低碳發展目標。(朱俐娜)
責任編輯: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