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時間:2025-03-20 15:02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提出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推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上網電量全部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同步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價格結算機制,區分存量和增量項目分類施策。這一政策引發行業廣泛關注。
全面入市成為行業發展必然趨勢
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中國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4.5億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達到3.7億千瓦。隨著裝機規模不斷擴大,加快推動分布式光伏通過市場化交易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行業共識。
2024年發布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發展規劃藍皮書》明確了電力市場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即2025年初步建成、2029年全面建成、2035年完善提升,同時明確了“2025年前,新能源市場化消納占比超過50%;2029年前,實現新能源全面參與市場”。此次《通知》的出臺,正是在“初步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目標節點上的關鍵舉措。
從政策制定邏輯看,全面入市并非限制戶用光伏發展,而是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手段。通過市場化機制,可以更好引導新能源與調節電源、電網協調發展,助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同時有助于解決戶用光伏在接網消納上面臨的困境。這標志著我國戶用光伏管理從粗放擴張轉向精細運營,發電收益保障從單一政策扶持邁入系統性優化階段。
機制電價成為市場化交易"穩定器"
對戶用光伏企業而言,全面入市最大挑戰在于市場電價波動。針對這一挑戰,《通知》借鑒國際經驗,首次提出建立可持續發展價格機制合理保障新能源收益。對納入機制的電量,當市場交易價格低于機制電價時給予差價補償,高于機制電價時扣除差價。這種"多退少補"的差價結算方式,有利于新能源發電項目收益維持在合理水平,穩定企業和投資者預期。
英國等歐洲國家已成功實施類似的差價合約機制。英國的低碳合同公司(LCCC)與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簽訂長期合同確定履約價格,當市場電價低于合同價時由指定資金池補貼,反之則由企業向指定資金池返還高出合同價的部分。該機制自2017年實施以來效果顯著。我國此次政策借鑒了這一成功經驗,意味著在推動戶用光伏參與市場的同時,也為其提供了收益保障。
頭部企業積極應對市場化挑戰
市場化定價機制將使行業競爭核心從“資源爭奪”轉變為“能力競爭”。技術水平高、管理能力強、成本控制好的企業將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和收益,行業面臨結構性調整。
頭部企業已開始積極布局。正泰安能總裁盧凱表示:“長期來看,推動戶用光伏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是戶用光伏邁向主力能源之路的必然考驗。”據了解,該公司已提前開始布局,一方面聚焦非自然人戶用業務,幫助代理商轉變經營理念;另一方面探索高端別墅銷售、智能微電網、虛擬電廠、源網荷儲一體化等創新模式,創造業務增量,并在運維業務上持續發力,以智能算法提高效率,提升資產管理水平,通過降低單位發電成本提升戶用光伏項目在市場競價中的競爭力。
此外,正泰安能還積極開展綠證、綠電交易及售電等市場化業務,打造端到端的發售一體化電力交易能力,同時打通了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的綠電交易工作。
戶用光伏市場前景仍然廣闊
2025年1月1日,《能源法》正式實施,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法律保障。回顧過去,戶用光伏行業曾多次經歷政策調整帶來的“陣痛”。2018年“531”政策出臺后,行業經歷了短暫調整,但隨后迎來爆發式增長,新增裝機從2019年的4.18GW增長至2023年的43.48GW。截至2024年底,戶用光伏累計裝機已達145.15GW。
需求端的持續增長為戶用光伏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4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為9.8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24》預計到203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13萬億千瓦時以上,這意味著,2025-2030年間全社會用電量將維持年均4%-6%的增長趨勢。公開數據顯示,國內戶用光伏市場擁有超過1600GW的潛在容量,可安裝戶用光伏屋頂超8000萬個,目前滲透率僅約10%,市場仍具備巨大開發潛力。
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在光伏行業2024年發展回顧與2025年形勢展望研討會上提到,光伏行業最大特點是“變化快”,最強能力是“應對各種變化”。面對全面入市帶來的新挑戰,全行業需堅定信心,保持定力,練好內功,努力跨越行業周期,推動光伏行業實現更大規模、更高比例、更高質量發展,為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