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石油網 時間:2024-04-17 17:35
4月6日,天山南側托木爾峰前沿,哈瑪塔拉山連綿不斷,東方物探西南物探分公司山地物探項目部鉆井工程隊正在此處進行地震采集鉆井作業,高效推進塔里木盆地托木三維Ⅱ期地震采集項目。
項目工區從海拔1200米爬升至海拔2100米。最大落差達300米的斷崖、溝壑,構成了哈瑪塔拉山的主要地貌。干燥疏松的地表呈現出人跡罕至的狀態。
小心翼翼走穩每一步。
來一口水解解渴。
員工在山間峭壁上作業。
清晨,28號機組司鉆賀道富帶領隊員們前往工區。由于山高路陡、穿溝攀崖,從山下到達作業現場往往需要近2個小時,為了能夠多打井,他們總是提早出發。
困難,主要來自地形。面對斷崖、陡壁以及刀刃一樣的山脊,鉆井消耗的油料和水都靠人從山下背上來。“迎著朝陽出發,送走夕陽收工,順利時,我們每天能夠打3到4口井,地形復雜時,鉆機搬遷耗費時間長,每天打1口井的情況也比較常見。”27號機組司鉆賈代超說。
“兩個鉆井機組的人員集中在一起,修整道路、搬遷鉆機……這樣一來,安全生產更有保障,鉆井作業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賈代超指著懸掛在峭壁上用于攀爬的保險繩說,“不相互幫助,在這種地形背油送水上山將非常困難。”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他們強化質量控制,采取嚴格的工序自證措施。一是在設計井深的基礎上適當多打一點,并吹盡沉沙。二是利用視頻記錄下井鉆具數量和完鉆自檢過程。三是組織工序質檢人員到現場抽檢部分井位。“放心吧!我們的井深質量保證沒問題。”賀道富的嘴角微微上翹,愉悅地說。
午飯是由2名員工從山下背上來的。途中,他們要攀爬5道保險繩,其中2道用在約4米高、近80度的陡壁。“我們每天的午飯都在山上吃,要趁現在不冷不熱的黃金季節多干出一些活。”賀道富的話語中飽含著山地物探人的堅定與豁達。鉆機的轟鳴聲響徹山野,上百臺鉆機遙相呼應,鉆井施工和搬遷作業正在繼續……28號機組剛剛完鉆的井位,經過檢測滿足設計指標要求。(王智 何龍)
責任編輯:江蓬新